引导页>就医版首页>新闻中心

立秋之后暑热未消,仍需防范热射病

发布时间:2024-08-14

立秋之后暑热未消,部分地区仍有高温“出没”,且湿度较大,室外作业的人员容易发生热射病,甚至导致严重后果。因此,一旦有中暑迹象,一定要及时治疗。那么,如何紧急应对热射病呢?

一、认识中暑和热射病

1.什么是中暑?

中暑是指人在高温条件下,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功能发生障碍,汗腺功能发生衰竭、水及电解质代谢情况紊乱而造成的代谢失常综合症。

2.何为热射病?

“热射病”通俗来讲就是重症中暑,主要暴露于热环境和/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,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,核心温度升高>40℃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,热量积蓄在脏器及肌肉组织,引起皮肤干燥、肌肉温度升高等症状,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,出现局部肌肉痉挛、高热、无汗、口干、精神状态改变及昏迷、血压升高、呼吸困难甚至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

       

二、热射病常见的病因有哪些?

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机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增加,高强度体力活动后产热增加、衣物过多或不透气散热障碍。其中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、高强度体力活动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。

三、热射病的分类及表现

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,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,根据表现由轻及重可分为: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。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类型,病死率高。

1.先兆中暑。主要表现为排汗减少、体温升高、头晕目眩、恶心呕吐、心律不齐等,出现上述症状若处理不及时,可致轻症中暑。

2.轻症中暑。除了先兆中暑症状外,还可能会出现高热、呼吸加快、心率加速、烦躁或嗜睡、面部潮红、大量出汗、运动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也可能会上升到38℃。轻症中暑及时治疗,并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。

3.重症中暑。轻症中暑救治不及时,可发展为重症中暑,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。

1)热痉挛  与人体大量出汗后盐分丢失过多所致,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。常在剧烈活动后,发生在腹部、手臂或腿部,以下肢背面的肌肉群如腓肠肌和跟腱多见,呈对称性,时而发作,时而缓解。

2)热衰竭 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工作或运动后,出汗过多而水分摄入不足有关。主要表现为大汗、极度口渴、眩晕、乏力、头痛、恶心呕吐,体温升高,脸色苍白极度虚弱或疲倦肌肉痉挛昏厥,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、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,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。通常片刻后立即清醒,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,治疗不及时,可发展为热射病。

3)热射病  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,分为劳力型热射病(EHS)和经典型热射病(CHS)。

劳力型热射病(EHS主要与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所致,如重体力劳动、体育运动(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)或军训时发病。表现为高热、抽搐、昏迷、多汗或无汗、心率快等,可迅速发病。

经典型热射病(CHS主要与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所致(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),它可在数天之内发生。表现为高热(直肠温度≥41℃)、皮肤干燥(早期可以湿润),意识模糊、惊厥、甚至无反应,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。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、急性肾衰竭、肝衰竭、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,病死率较高。

热射病其他器官受损的表现

1.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,表现为谵妄、嗜睡、癫痫发作、昏迷等;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,包括行为怪异、幻觉、角弓反张、去大脑强直等。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,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、认知障碍、语言障碍、共济失调等。

2.凝血功能 直接热损伤和热相关肝功能异常均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,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、瘀斑及穿刺点出血、结膜出血、黑便、血便、咯血、血尿、颅内出血等。

3.肝功能 重度肝损伤是劳力型热射病的重要特征,与直接热损伤及低血压、内脏供血再分配相关。主要表现为乏力、纳差和巩膜黄染。

4.肾功能 热射病患者多有肾损伤,与直接热损伤、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损害、肾灌注不足、横纹肌溶解及DIC等多种因素有关,表现为少尿、无尿,尿色深(浓茶色或酱油色尿)

5.呼吸功能 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、口唇发绀等,约60%的患者需要机械通气,约10%的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

6.胃肠功能 急性期由于高热、血容量减少及运动时胃肠道缺血(胃肠道血液分流到皮肤、肌肉)、机体氧化应激、DIC等因素损害,可以造成胃肠道黏膜缺血、肠壁水肿、肠腔积液,甚至出血。发病72h内即可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: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排水样便,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、穿孔、腹膜炎等。由于肠道内皮损伤,肠道细菌及毒素移位,可诱发或者加重热射病的全身炎症反应、肠源性感染甚至休克,影响热射病患者预后。

7、心血管功能 心肌损伤在发病第1天即可出现,肌酸激酶(CK)、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和肌钙蛋白I(cTnI)均呈不同程度升高。

8、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溶解是热射病的严重并发症,与线粒体异常、糖脂代谢异常、炎性肌病有关,表现为肌肉酸痛、僵硬、肌无力、茶色尿、酱油尿,后期可出现肌肿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,最终导致急性肾衰竭。

五、发生热射病后如何进行急救处理呢?

第一、尽快现场处置。

现场处置的重点:快速、有效、持续降温;迅速补液扩容;有效控制躁动和抽搐,其中快速、有效、持续降温是最重要的。鉴于热射病病情重、进展快的特点,在现场早期处置中推荐“边降温边转运”,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,应遵循“降温第一,转运第二”的原则。

第二、建议在现场至少实施以下6个关键救治步骤。

1.立即脱离热环境 尽快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,除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热。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,建议室温调至16~20℃。

2.快速测量体温 最好使用直肠温度计测定核心温度。无条件的可测量腋温做参考。需注意的是:如果腋温不高,不能排除热射病,应10min测量一次体温或持续监测体温。

3.积极有效降温 快速、有效、持续降温是首要治疗措施。建议现场降温目标:核心温度在30min内迅速降至39.0℃以下,2h内降至38.5℃以下。降温方法根据现场条件灵活选择,多种降温方法联用,如蒸发降温、冷水浸泡、冰敷降温、冰盐水灌肠等均可选用。

4.快速液体复苏 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,输注液体首选含钠液体(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)在补液的同时可补充丢失的盐分。在现场第1小时输液量为30ml/kg或总输液量15002000ml(如已启动冷盐水降温,其量应纳入总量管理),之后根据患者反应(如血压、脉搏和尿量等)调整输液速度,维持非肾衰竭患者尿量为100200ml/h,同时避免液体过负荷。应避免早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,以免导致血钠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,加重神经损伤。

5.保持气道通畅、吸氧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,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,保持其呼吸道通畅,禁止喂水。必要时气管插管;持续监测脉搏、血氧饱和度(SpO2)。鼻导管或面罩吸氧,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%以上。

6.控制抽搐 对抽搐、躁动的患者,可给予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,以达到镇静目的;首次用药后如抽搐不能控制,则在20min后再静脉注射10mg24h总量不超过50mg;抽搐控制不理想时,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5~8mg/kg,肌内注射。同时防止舌咬伤等意外伤发生。

六、中暑的七个急救误区

误区一、掐人中。中暑的根本原因是人体产热和散热功能严重失调,因此首先要降温、脱离热源。掐人中仅仅能起到刺激疼痛的作用,不能用来急救。尤其昏迷患者,掐人中时可能因为疼痛刺激而引起误吸窒息,反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潜在风险。
   
误区二、猛喝凉水。中暑后需要合理补水,但不可大量喝凉水。大量出汗伴有电解质流失,如果只是大量喝凉水,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、氯血症,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昏迷,即俗称的“水中毒”。因此,应该少量多次饮水,最好服用补液盐或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。
   
误区三、服藿香正气水。很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治疗中暑的“神药”,其实这是片面的。不推荐在中暑后使用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原因有二:首先,藿香正气水主要应用于解表化湿、理气和中,用于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“阴暑”,与现代医学的中暑(热射病)不同;其次,藿香正气水的乙醇含量为 40% - 50%,服 用后可能引起脱水,中暑损伤会更严重。
    
误区四、服退热药。中暑发热的机制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。中暑导致的发热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受阻,造成的热量在体内积聚,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。而退热药主要通过让身体发汗来达到降温目的,中暑后身体本来就缺水,再服用退热药迫汗外出则导致身体更加缺水,适得其反。对于中暑后的高热,选择阴凉、冷水、风扇降温,补充电解质饮料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。

误区五、白天室外才会中暑。没有空调的房间,室内也会导致中暑。

误区六、天热才会中暑。坐月子怕风、感冒用被子捂汗等错误方法都可能诱发中暑。

误区七、中暑物理降温,酒精擦拭。中暑者可用喷雾、喷冷水、吹风扇、冷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,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低温症。禁饮含酒精饮料、酒精擦浴,以免酒精经皮肤吸收带来更大损伤风险。

七、给户外劳动或运动的小伙伴几点建议

1.备好防暑必需品  备好防晒用具,如涂防晒霜,戴宽檐帽、充足的水;穿宽松透气浅色服装,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。

2.科学补充水分 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,每1520分钟补水200毫升。大量出汗时要额外补充盐分、矿物质、糖水、运动饮料等。

3.注意散热  凉水冲手腕、冷水擦浴、吹风扇进行方法降温。

4.避免温差过大 从室外到室内,切忌立即开空调降温。

5.留意身体状态  一旦出现了头晕、恶心、口干、迷糊、胸闷、气短等症状时立即休息,喝凉水降温,病情严重者立即就医。

6.中暑的发生与高温天气密切相关,所以室外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高温预警信号!!!

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:黄色预警、橙色预警、红色预警

 (通讯员  梁艳华)